本報記者 沙兆華 通訊員 李鋮 劉偉
  今年10月中旬,在資興市林業、司法等部門細緻調解下,該市團結鄉一起長達20年的山林糾紛積案得以化解,3個村1000多名村民的借山造林拖欠20年之久租賃款兌現。65歲村民胡組華高興地說:“多少年來,許多村民因此事上訪,村裡年年都不消停,現在好了。”
  為社會穩定保駕護航,為百姓安居盡心竭力。近兩年來,全省司法行政系統為平安建設做好“減”字文章,年處理矛盾糾紛21萬起,將6類23萬特殊人員教育好,在三湘大地織起平安之網,其做法得到了司法部的充分肯定。
  人民調解:
  年成功調處矛盾糾紛21萬件
  一個矛盾糾紛如果處理不及時、不得當,就是一個“火藥桶”。平安建設最憂慮的是治安狀況、刑事發案和信訪案件的發生,而往往許多狀況和案件源於矛盾糾紛的持續發酵。
  在長沙市天心區文源街道,“有矛盾找調解”不是一句空話。
  文源街道6個社區27個物業小區全部熟悉街道司法所所長唐敏的電話。今年40多歲的唐敏是位基層司法所工作人員,每天跟居民的矛盾糾紛打交道。
  2013年8月,文源街道一小區曾某的妻子和孩子在小區電梯間被殺害。曾某認為親人是在小區公共地方被害,對小區物業進行追責索賠,並聚集了家屬20餘人圍堵在小區物業門口,雙方衝突一觸即發。
  獲知事件的唐敏第一時間組織公安、法律援助中心、社區等部門的工作人員,經過10多天的努力調解,物業終於以援助慰問金的形式補償給曾某4萬元,一場對抗性的衝突化解了。
  我省有人民調解委員會54500餘個,人民調解員26萬餘名,他們活躍在社區和農村,如同一個個“減壓閥”,守護著一方的平安。
  沒有平安的邊界,就沒有省市區的平安。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與我省醴陵市、攸縣7鄉鎮19個村接壤。今年5月20日下午,湘東區老關鎮張某自家山林遭到意外火災,張某領著30餘名親屬跑到相鄰的醴陵市東富鎮鎮政府,要求賠償。老關鎮綜治辦接到電話後,及時派出3名綜治幹部火速前往現場,經瞭解,是因東富鎮村民放山火發生意外導致張某損失,這名村民當場給予張某賠償,這一矛盾糾紛得以平息。
  這樣快速聯合的調解機制,得益於2013年湘贛兩省建立邊界矛盾糾紛聯防聯調協作工作機制,邊界問題從原來“都不管”變成瞭如今的“都來管”。當年,湘贛邊界被中央綜治委命名為“平安邊界創建示範線”。今年3月27日,湘鄂贛粵桂黔渝7省(市、區)邊界矛盾糾紛聯防聯調協作座談會在長沙舉行,由我省牽頭倡導的環湘“6+1”邊界矛盾糾紛聯防聯調工作正式啟動,此舉開全國先河,也是國內覆蓋面最大的一個邊界矛盾糾紛化解機制,為我省連綿2000多公里的邊界線帶來平安訊息。
  據統計,自2012年以來,全省各級調解組織年調處矛盾糾紛21萬件,維護了80多萬群眾的正當權益,共調解邊界矛盾糾紛1000餘起,防止群體性事件80多起,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營造了良好平安環境。
  教育感化:
  讓迷失的人生再起航
  在全省監獄里,在強制戒毒所高牆內,讓服刑人員和吸毒人員回歸到人生正途,是全省司法幹警心愿,也是社會的期盼。
  沅江市的赤山監獄,20年雷打不動的服刑人員高教自學考試,給他們送去如同春天的希望。
  鄒如春是該監獄教育科的一名幹警,十幾年前,接手教育改造的工作。採訪中,他搬出一本本陳舊的服刑人員高教自學考試名單,我們明顯感到一顆顆渴望新生的心在燃燒。1986年,益陽市教育局將高教自考大門向赤山監獄敞開。至今,赤山監獄先後有5900餘人次報考了11000餘科次課程考試。其中36名考生在服刑期間獲得了大學專科文憑,3名考生獲得了大學本科文憑。
  近年來,全省監獄系統倡導著公正、文明、規範的執法理念,從看守型向管理型、教育型轉變,服刑人員也向教育改造和勞動改造並重轉移。在監獄和強制戒毒所,文化法制意識的熏陶和知識技能的培養已成為日常教育課,澆灌著一顆顆曾經枯萎而誤入迷途的心靈。
  為了幫助服刑人員和強制戒毒人員順利走入社會,高牆內的教育幫教工作延伸到高牆外。2012年到目前,全省幫扶服刑回歸人員4萬多,推薦就業1萬多,幫扶戒毒回歸人員1.1萬人,推薦就業3000餘人。
  今年4月30日,省綜治辦、省司法廳等14個部門聯合倡議,啟動“情暖高牆,關愛孩子”聯合幫扶工作,共同幫扶我省服刑、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的1.4萬名未成年人子女。
  5月24日,長沙新開鋪強制隔離戒毒所的強制隔離戒毒人員葉某的女兒萌萌(化名)出院了,這讓葉某感受到了來自社會的溫暖。今年3月,1歲多的萌萌被查出患有丙酮酸激酶缺乏症(一種罕見的血液病),當地醫院拒絕治療。新開鋪所黨委獲悉後立即成立幫扶小組,一方面迅速籌集善款,另一方面聯繫醫院讓孩子得以及時醫治。
  截至9月底,全省已幫助第一批337個家庭的425名重點幫扶對象解決了實際困難,監獄戒毒系統募捐愛心款19.1萬元,監所警察資助89.8萬元,促使高牆內迷失的靈魂回歸,也使高牆外的孩子有了各方面的保障。
  社區矯正:
  情暖“沒有圍牆的監獄”
  高牆之外,還有另外一種非監禁刑罰執行制度——社區矯正。我省自2008年9月正式啟動社區矯正,2009年以來,我省建立了縣、鄉、村三級社區矯正人員監管教育體系。目前全省14個市州、123個市區、2104個鄉鎮、4.6萬個社區(村委會)全部開展了社區矯正工作。社區矯正,鄉鎮司法所是管理中樞,而社區(村委會)是陣地前沿,成為“沒有圍牆的監獄”。截至今年8月底,全省累計接收社區服刑人員7.18萬餘人,累計解除3.53萬餘人,現有社區服刑人員3.65萬餘人,社區矯正已成為服刑人員監外執行,回歸社會的重要途徑。
  社區矯正是一項嚴肅的刑罰執行,必須在規範化、制度化的軌道上有序開展。同時,在家門口執行,必然帶著更多人文關懷的色彩。
  今年7月9日,湘陰縣文星鎮金湖社區“紅太陽網吧”開張,迎來一群特殊的客人——該鎮司法所的幹部和另外十幾名社區矯正人員。原來,年僅24歲的網吧老闆宋某是社區矯正人員。
  “你在家裡,有人管你嗎?”記者問。
  “有,鎮司法所規定了每周三下午報到,對我們進行管理教育。見我創業,還幫我籌措資金3萬元,一家人的生活都有著落了。”宋某很感激地說。
  目前,全省建立了教育矯正基地347個、社區服務基地763個,建立社區矯正人員就業基地96個,展開了生活救助、心理教育、就業創業幫扶等綜合性的幫扶體系。
  從2008年試行,我省社區矯正工作已走過6年時間,對於改造監外服刑人員,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、回歸社會起到了明顯效果。省司法廳廳長談敬純認為,6年的時間,對於一項社會管理制度形成完善是短暫的,下一步全省將著重加強教育矯正,開展心理輔導和心理危機干預,創新教育矯正方式方法,提高教育矯正質量,加強社會適應性幫扶,有效預防和減少重新違法犯罪。  (原標題:為了三湘大地的平安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q86vqrjd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